(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一节职业
员工以其职务工作获得劳动报酬,这是专业化分工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分工极为发达,人们只有专注于某一特殊领域的工作,才能提高劳动技能和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劳动回报。相对稳定的专业工作构成一个社会的职业划分,引导劳动者选择和参与职业活动。
一、职业性质
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报酬而从事的连续性社会工作,具有经济性、稳定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现代社会分工复杂,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由此产生不同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追求。
(一)职业分工
分工协作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基本途径之一,职业划分是分工协作的结果,使不同劳动者专注于社会分工的某一领域,通过工作技能的专业化和协作方式的稳定化,提高劳动效率和促进社会发展。现代社会中,合理的职业分工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社会中的职业分化和组织中的职位安排实现。
1.职业特点
职业是劳动者在社会分工某一领域中长期从事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取得工作回报,具有经济性、稳定性、专业性的特点。
首先,职业具有经济性。劳动者从事职业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换句话说,职业工作是有偿劳动,劳动者为了获取经济报酬而进行职业工作,没有经济报酬的活动不能称为职业活动。
其次,职业具有稳定性。社会活动有多种领域,每种领域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劳动者只有相对稳定地在某一领域中进行工作,形成了这一领域的活动特征,才能成为职业工作者。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难以进入职业领域。
最后,职业具有专业性。在社会分工协作中,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工作特征,要求劳动者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对稳定的专门工作开发劳动者的相应技能。因此职业工作者也是专业工作者,以其专业技能在社会分工中发挥独特作用。
2.职业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活动也在不断分化和发展。现代社会中,职业分化极为精细,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职业活动体系,并且越来越多的职业领域提出了该职业的准入资格要求。
理解一个社会的职业发展,要区分两种不同的职业分化方式。一种是不自觉的职业分化,例如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的划分。另一种是自觉的职业安排,例如企业中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划分。两种不同的职业分化方式,一是自然演化结构,二是组织管理结果,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在实际工作中,不自觉的职业分化和自觉的职业安排具有内在联系,二者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转化,构成由职位到职门的职业层次结构。
对于职业层次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有组织的职业安排自觉适应社会职业分化状况。从职位到职门的层次结构如图所示。
图l0一1中,职位是最具体的职业划分单位,职门是最一般的职业分化领域,处于二者之间的职务、职系、职组,构成职业划分的中间层次。相似的一组职位构成某一职务,相似的一组职务构成某一职系,相似的一组职系构成某一职组,相似的一组职组构成某一职门。
我国目前把职业划分为八个职门:操作类、农业类、商业服务业类、专业
技术类、管理类、办事类、军事类、其他类。
(二)职业地住
不同职业在分工协作中有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产生不同职业价值,对于劳动者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职业工作者的需求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形式,因此职业价值差异是影响劳动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
1.职业价值
职业价值是职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效用,包括对于他人和对于自己的效用。由于人的需求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因此职业价值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该职业带来的物质报酬,包括货币收入和工作生活条件;二是该职业给予的精神回报,包括职业成就感、社会尊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广泛影响,因此职业收入常常被作为职业价值的代表性指标。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价值,原因在于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及不同效用。首先,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特点:有的主要运用体力,有的主要运用脑力;有的从事重复性工作,有的从事创新性工作;有的比较稳定,有的要冒较大风险,等等。这是产生职业价值差异的前提条件。其次,不同职业的特点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不同要求,而且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具有不同作用,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劳动者能够得到不同回报。这是决定职业价值差异的根本原因。
理解职业价值的性质,要注意客观价值与主观价值的区分。前者是社会对于某一职业的共同评价,取决于该职业对于社会生活的贡献大小,不以个别人的偏好为转移;后者是具体个人对于某一职业的特殊评价,取决于该职业对于个人生活的贡献大小,与个人的特点和偏好相关。由于个体特点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因此两种价值具有内在联系,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不排斥具体
情况下出现差异。把握这种差异,对于社会职业和社会成员二者之间的职业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期望
职业活动和职业价值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职业期望。
所谓职业期望,是在职业价值引导下对从事某项职业工作的愿望,推动劳动者以一定的方式参与职业活动。一般而言,职业期望具有如下特点:(1)职业期望是对于职业价值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对于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向往,必然因为该职业具有较好的效用,能够吸引自己为此投入精力和时间。这只有对某种职业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定了解时才会形成。
(2)职业期望与劳动者的自身特点相关,包括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这是因为,不仅不同职业活动需要不同资格条件,而且不同职业特点对于不同劳动者的吸引力不同。职业期望是劳动者从自身特点出发对于职业活动的追求,因此不一定以社会公认价值最高的职业为目标,而是以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有把握获得的职业为目标。
(3)职业期望是一种行为动机,直接推动人们的职业选择。这是因为,人们加职业活动的现实动因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是单纯的精神活动。不准备付诸实践的职业评价不是职业期望,而只是一种职业看法,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要注意职业期望与职业声望的联系和区分。职业声望也是职业价值的刻画,反映该职业的社会地位高低。二者的区别在于,职业期望比职业声望更进一步,不仅体现为对于该职业价值的一般肯定,而且转化为推动人们从事该职业活动的行为动力。
2.职业价值观
在人们的职业选择巾,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所谓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务价值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偏好,引导人们的职业选择。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高度分化,人们对于职业的倾向也复杂多样,因此存在着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类型。
日本广播舆论调查所对职业期望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着影响职业价值观的七个维度,分别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对他人帮助大的职业,人们普遍追求的职业,受人尊敬的职业,能赚钱的职业,有固定收入的职业,若不为人所用就自谋职业。
美国社会学家萨柏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将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概括为15种:助人,美学,创造,智力刺激,独立,成就感,声望,管理,经济报酬,安全,环境优美,与上级的关系,社交,多样化,生活方式。
以实际生活中的职业价值观为对象,根据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因素内容和结构,可以进行职业价值观的类型区分。其中更看重物质回报的职业价值观层次较低,自主性较小;更看重精神感受的职业价值观层次较高,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们的职业自由。一般来说,高层次职业价值观是建立在物质回报基本解决的基础上的。
(二)职业选择的方式
合理的职业选择,是劳动者在可能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职业,从而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工作回报,而且能够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何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职业选择方式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
1.职业与人的匹配理论
这是职业选择的经典理论,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1909年,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中阐明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 (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局限和其他特征; (2)认识职业选择赖以成功的条件,了解不同职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前途; (3)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综合与平衡,使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较好地结合起来。
帕森斯理论的内涵,是在认识个人条件和职业状况的基础上,实现职业与人的合理匹配,使人能够选择一种适当的职业。在具体内容上,对于职业与人的匹配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技能匹配。例如需要专门技能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的择业者相匹配;脏、累、苦、劳动条件差的职业,与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相匹配。第二,个性匹配。例如具有敏感、不守常规、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类型职业相匹配。
2.职业与人的互择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展了职业与人的匹配理论,提出职业与人的互择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在于把劳动者和职业活动划分为不同类型,分析这些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强调劳动者类型与职业类型之间的动态匹配。霍兰德认为,同样类型的劳动者与同样类型的职业互相结合,才能达到人业互择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职业岗位也找到了适宜的劳动者,其工作要求得到充分满足。如有的人喜欢领导他人,具有竞争性、冒险性,如果他主管一个公司,便如鱼得水,能充分发挥才能,将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若人们从事与自身特征相差很远的职业,会影响工作才能和积极性的发挥,不会有好的工作效果。
霍兰德以大量的调研资料为依据,把职业分为六大类型,并与这六大类型相联系,把劳动者也分成六种。他认为,每种类型的劳动者应该与同种类型或相近类型的职业相匹配;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劳动者的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过程,就是不仅从提供职业机会的组织出发,而且从选择职业工作的劳动者出发,相互选择和适应,尽量使不同类型劳动者与相应类型的职业相匹配。
霍兰德的人与职业互择理论,可以用图10一2来说明。
图10一2中,六个角分别代表六种职业类型和六种劳动者,每种类型的定义如下:
(1)现实型。这类人偏好需要技能、力量、协调性的活动,具有真诚、持久、稳定、顺从的个性特征,适合于从事操作、装配等工作。
(2)研究型。这类人偏好需要思考、探索和理解的活动,具有好奇心强、善于分析、富于创造性、独立性强的个性特征,适合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新闻记者等职业。
(3)社会型。这类人偏好能够帮助别人的活动,具有社会交际能力强、友好合作、理解力强的个性特征,适合于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医疗等职业。
(4)传统型。这类人偏好规范、有序、清楚、明确的活动,具有顺从、高效、实际的个性特征,适合于从事会计、出纳和档案管理之类的工作。
(5)企业型。这类人偏好能够获得权力和支配他人的活动,具有自信、进取、敢于冒险、精力充沛的个性特征,适合从事创业和经纪人之类的职业。
(6)艺术型。这类人偏好无规则可循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理想化、情绪化、想象力丰富的个性特征,适宜于从事画家、音乐家、作家之类的工作。人与职业匹配的要求,强调的就是具有同样特质的劳动者从事与其特质相应的职业。
3.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佛隆从另一个角度对职业选择进行探讨,提出了择业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职业的价值高低和获取职业的机会大小,认为二者是进行职此选择必须考虑的两大基本因素、 期望理论的基本公式是: M=V·E上式中,M为动机强,指积极性的激发程度,表明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为效价,指个体对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E为期望值,
指个体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亦即目标实现的概率。员工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这一理论用来解释个人的职业选择行为,具体化为择业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选择取决于择业动机的情况,而择业动机取决于职业效价和从业概率的乘积。即: 择业动机=职业效价×从业概率
上式中,择业动机指求业者对目标职业的追求程度,是选择什么职业的决定因素。职业效价指求业者对某职业的评价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择业者的职业价值观;二是择业者对某项具体职业要素(如劳动条件、工资、职业声望等)的评估。从业概率指求业者获得某项职业的可能性,决定于四个条件:(1)某项职业的需求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职业概率同职业需求量呈
正相关。(2)择业者的竞争能力。择业者自身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越强,获得职业的可能性越大。(3)竞争系数。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寡。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竞争系数越大,职业概率越小。(4)其他随机因素。择业动机公式表明,对择业者来讲,某项职业的效价越高,获取该项职业的可能性越大,择业者选择该项职业的意向越大。这一公式对职业选择能够提供可操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