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三章  管理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管理原理
    管理原理,是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科学分析与总结,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是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
    一、系统原理
    管理学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本质是“过程的复合体”。
    (一)系统的特征
    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其集合性
    系统的结构又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此即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即系统的相关性
    (二)管理系统的要素
    系统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
    管理的系统原理要求首先应设计一个符合系统规律的管理系统;其次,应采取有效手段,保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的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按此原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四点)
    (一)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人本原理的实质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并用此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管理的高效益。按照人本原理,人是做好整个管理工作的根本因素,一切管理制度和方法都是由人建立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人的潜力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一是通过高度集权,另一种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就是适度分权、民主管理。后者是把员工视为管理的主体,让员工处于主动参与管理的地位。
    (三)尊重人性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遵循人性化管理思路,要求在企业里与人有关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全面认识员工的特点及其表现,并在其制定的各种制度中予以体现,并且应该灵活地、人性化地去把握和实践;应该创造一种员工自由表现自己、不断创新、张扬个性的氛围;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人本原理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创造满意的员工,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企业的效益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三、责任原理
    管理过程就是追求责、权、利统一的过程。因此,研究管理中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责任对实现管理目的的影响以及实现责任原理要求的途径,就是责任原理所研究的问题。
    责任是在数量、质量、时间、效益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动规范
   因此,任何高明的管理者都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将职责具体化,并且使职责的界限清楚,职责的内容具体,职责中的横向联系得到落实,从而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权限,指完成工作任务而授予的权力
   管理能力是由科学知识组织才能实践经验三者构成的。
   (一)责、权、利与能力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责任、权限(权力)、利益是三角形的三个边,是相等的。能力是等边三角形的高。在实际管理中,能力略小于责任,从而使工作富有挑战性。
    (二)贯彻责任原理的主要途径
    1.组织设计要合理。
    通过组织设计,可以确定、规范每一个职位的责任以及它与其他职位职责之间的关系。
    2.职责要明确,责任要到人。
    第一是要做到职责界限清楚。
    第二是职责的内容要具体,便于检查、考核、奖罚。第三是职责中的联系和交叉。
    3.授权要恰当。
    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一是要做到善于授权。二是要做到授权恰当。
    4.加强考核并做到公正、及时、适度奖惩。
    四、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通常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指一个系统的有效产出与全部投入之比。其表达式为
                                           效益=系统有效产出/系统全部投入
    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理解,企业的有效产出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或利润,系统的投入则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
    企业是一个系统,它的有效产出包括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但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是社会所需要的,否则就是无效产出。
   企业的全部投入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
   效益不同于效果,效果是系统产出的成果,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量和质;效益也不同于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所取得的效果。
    (二)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经济效益是综合考虑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状况,并通过二者的比较关系来衡量企业优劣的综合参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两个规定性:一是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产品,反映出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性;二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品种、性能上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要,使企业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反映出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
    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问题,很难用一个公式或一个指标来描述与概括,必须用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去衡量,即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与12个二级指标
    1.企业的盈利水平
    它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报酬率。
    2.企业的安全状况
    企业的安全状况是反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安全运转的指标。它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二级指标)。①市场占有率;②优质品率;③新产品投产率;④资金周转率,;⑤负债比率;⑥利息比率,(不包括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企业支付的利息总和与利润总和之比,反映财务运行的安全程度。
    3.企业的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企业对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它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和原材料利用率。
    关于效益的评价,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的标准二是评价的主体
   评价标准应尽量做到公正、客观,有了评价标准,就要选择评价主体。以下评价主体可供选择:首长评价群众评价专家评价
    五、伦理原理
  “伦”是指人的关系,即人伦,“理”是指道德律令和原则,所以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应遵守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西方则主要是指风俗、风尚和性格等。
    (一)伦理的特点
    1.非强制性
    伦理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体现了自觉性内在性
    伦理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常言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软刀子杀人”,舆论的威力可见一斑。
    2.非官方性
    伦理是约定俗成的,不像法律那样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制定或修改。
    3.普适性
    所有人都要受伦理的指导、调节和约束。
    4.扬善性
    它不仅对不符合伦理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也对符合伦理的行为,尤其是高尚的行为,予以褒奖、鼓励。
    (二)伦理的作用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管理施以影响。首先,伦理有利于提高人们识别善恶的能力,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管理活动中的善与恶,增强抵制腐败现象的自觉性。
    其次,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重视和承担社会责任,确立整体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伦理对于培养合格的现代管理者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管理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伦理还有助于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对手、政府等)的利益而达到长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伦理的建设
    1.高举社会责任大旗
    伦理取向要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突出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提升,有利于赢得客户的信任,也有利于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积极研究开发低危害产品,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要主动承担企业在各方面的社会责任,促进入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重视领导的表率作用
    首先,企业管理者本身要树立强烈的伦理建设意识,把伦理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作来落实。其次,管理者对自己的伦理责任要有明晰的定位。再次,管理者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模范地遵守企业伦理规范。
    3.服务企业目标,讲求实际效果
    首先,企业要树立全员伦理建设观念,健全工作机制。其次,提炼企业精神,完善伦理守则。再次,整合信息渠道,持续进行伦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