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P131(多项选择题
其中,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原因:P134(简答题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可以分为社会心理思想体系;或者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两类;或者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P135-136(简答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P137(单项选择题
    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P137-138(多项选择题)(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三层含义:P138-139(项选择题第一,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第二,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P139(多项选择题),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P139(多项选择题)原因: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P140-142(简答题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决定作用表现于: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
    (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P144(单项选择题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P145-146(简答题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作用表现于: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反作用集中表现: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建社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按照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P147(多项选择题
    (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P148(单项选择题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一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信息社会。P149(多项选择题)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52-153(简答题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经过五种社会形态;二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