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章主要讲述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历史。1978年l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揭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邓小平的强有力的推动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l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全会召开以前,先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前,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决定,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讨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l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ll月l0日至l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后,陈云在分组讨论中提出要系统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响应。在与会者的强烈要求下,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的决定。
(二)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全面拨乱反正,必然要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以便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单选)
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单选)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长的时间里作出这样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体现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远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能力。(单选)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二)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多选)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单选)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后,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对外开放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l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此后,经济特区加快发展。(多选)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l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起点。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这些外交成就,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单选)
根据新的国际局势,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单选)的讲话中作出一个重要判断:“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他还提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为中国适时调整外交战略提出了重要的思路。在这篇讲话里,邓小平还明确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大事。(单选)
与此同时,祖国统一大业也在稳步推进。l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l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政策。(单选)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前夕,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改革开放顺利起步,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