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三章  辛亥革命
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进入20世纪,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他们组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为这场革命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在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又屡遭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单选)并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多选)
(二)清末“新致”及其破产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单选)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l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二是改革兵制,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多选)
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单选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单选)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l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l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单选)
l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单选)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其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单选)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单选)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单选)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单选)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多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多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多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单选)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单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l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简答)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