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本章的重点难点问题:
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
5.统筹区域发展。
6.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l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邓小平对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表达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然不富裕,但是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1)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是: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为什么这么做?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就是说,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如何做?
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是: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要素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得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这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工业大而不强,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从而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面前这种情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作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我国进入工业化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对环境不合理地开发和使用,也使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则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传统的工业化往往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正确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有机结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是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一)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
为什么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是党的工作重中之重)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等。第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第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总体要求历史任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四)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在于
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地区经济结构的定义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且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协调一致地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个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主要是: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指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二)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考试时候这方面的资料题要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思考)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第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二,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