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新的伟大革命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6.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防止、克服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一个认识过程。要把几个领导人对社会矛盾运动的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毛泽东于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毛泽东一贯认为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说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
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是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第一,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只是把解放生产力同一个阶级推翻了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30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归结为“十个结合”,其内容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学习这章要认真把握的,曾经在考试时候出现过)
江泽民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他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发展,而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人民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l980年,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表述。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还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第一,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也需要我们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第二,是统一市场经济的要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它的发展要求市场要扩大,要求打破地区封锁,要发展到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种市场机制,对市场的配置起到了基础作用,由本国范围的发展,发展到世界范围。
2.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第二,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邓小平提出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秀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
4.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基本国策,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领域,其中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主体,带动其他方面的对外交流,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决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我国不仅目前需要对外开放,而且今后经济、技术水平提高了,仍然要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是个长期的政策。
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论述题: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呢?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本意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因: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所以,在对外开放当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我们是强调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对外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也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我们引进的外资有限,它占的份额很小,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消极因素。这些措施可以归纳为:(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3)采用法律和教育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邓小平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惩治腐败。另一方面,我们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识别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东西的能力。
总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决不可听任各种腐朽的、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
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要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等领域。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建立经济特区:
1.
建设经济特区的含义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了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面。
2.
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是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第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是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以优质的产品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意识。
第三,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第四,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第五,切实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