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本章要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道路、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学习毛泽东思想注意的内容就是这章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社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近代中国的性质和特点
  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逐渐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危亡,民不聊生。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半殖民是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半封建是指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所少见。注定了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有利于我们理解后面的革命任务。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人民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3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到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从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历史任务落到共产党肩膀上),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三座大山)本书中的总路线有几个,要学会分清。
  这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涉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这也是近代中国贫穷的最根本的原因。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也是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它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因此,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他们和农民都是工人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又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矛盾,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中要争取的对象。革命动力的内容经常会出现在选择题中。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在最近几年的考试中出现在选择题中。
  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工人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生产资料,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种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上少有的。第二,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工农联盟,增加无穷的革命力量。第三,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铁路、纺织等大中型企业部门,便于组织起来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他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因)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度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都是不对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在实践上说,毛泽东是最早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以后,他正确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打城市敌人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很强大,我们在大城市是无法和敌人抗衡,并且有个几次失败的教训,于是决定率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农村进军,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认证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毛泽东在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形成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在这封信中,他总结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从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至此,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首先,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品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由于反革命的力量相对强大,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为了积聚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爱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占人口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两面性特点,所以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第四,中国大资产阶级(即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殊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可能参加统一战线,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右派,是无产阶级暂时的同盟者。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要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集中表现在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夺上。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第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第二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在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没有合法斗争的可能性;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因此,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面对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要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必须建设好人民军队。它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在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毛泽东明确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就不可能成功。他还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看做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并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党的建设。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第一,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针对其自身特点而提出来的: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党员大部分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二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即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三是创造了“整风运动”这一思想教育的好形式,即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在思想政治上更加坚强和团结。
  第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第五,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指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群众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问题,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原理、暴力革命的原则,又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建立了符合中国中情和革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了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思想,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在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发展的科学理论。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但是,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对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进行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道路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构想。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的主题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指出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出当前最主要的敌人。
  (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这五种经济成分经常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发展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带有过渡性的社会。
  (3)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依据
  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4)1953年9月,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一体两翼)。这两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这一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2.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第一,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第四,采取秩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走生产合作化的道路。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解决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使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国家发展的计划轨道。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所谓的“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制,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长达十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第一,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企业不仅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企业,而且资本家本人也进行了改造,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原有工资不降低,使他们由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就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章节的意义很多,要分清去把握和了解。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出现工作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有些简单划一等缺点和偏差,但毕竟是次要的。它同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功绩——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