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二章 信用
本章导读
在传统中文里,“信”字与诚实、可靠、真实等词语的意义相关联,而到了经济范畴中,“信用”这个词便与财产的借贷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向朋友借了一笔钱,然后在你手头充裕时马上将这笔钱还给朋友,那么你在朋友心中就是一个有信用的人;同理,任何一个借方,能按时还贷,该借方就是有信用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借贷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经济主体之间,因此,一个运行良好的信用体系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章将在界定经济范畴中“信用”含义的基础上,阐述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之后系统介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每一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与作用。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是由这些各不相同的信用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实现的。
提示:学习目的和要求;《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节 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表达中、报刊杂志上和新闻广播中。但不同场合下信用的含义是不同的。通常来讲,信用从属于两个范畴:一个是道德范畴,一个是经济范畴。本章主要从《经济范畴》讨论信用问题。
(一) 道德范畴中的信用
“信有二义,信任与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这句话很好地释义了道德范畴的信用: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道德范畴的信用极为推崇与提倡。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荀子也认为:“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诺”的俗谚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信用”的赞美。确实.诚信不欺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必要基础,更是企业、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我们说,如果一个人缺失了诚信,他将会失掉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企业缺失了诚信,它将会失掉生存之根;如果一个国家缺失了诚信,它将会失掉兴盛之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何强调诚信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
(二)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则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体现了信用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在一般的商品买卖中,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者进行等价交换,买卖行为完成后,双方不存在任何经济上的权利与义务。与商品买卖不同,在信用活动中,商品或货币的贷方(出让方)在向借方(受让方)让渡自己的商品或货币时,并没有同时从借方获得等额的价值补偿。在这种情况下,贷者之所以还愿意贷出,是因为借者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归还本金或货款,并支付利息。从这个意义上讲,约期归还并支付利息是等价交换原则在信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时也会有无利息的借贷,但这是一般中的特殊,通常会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相连。
(三) 两个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
道德范畴中的信用与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诚信概念,。没有借贷双方当事人之间基本的信任,经济运行中就不会有任何借贷行为的发生。市场经济中,没有人愿意将货币或商品出借给一个缺乏诚信的个人;同样,一个缺乏诚信的企业会被所有的贷方所摒弃。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诚信不欺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但这种道德规范仅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却不受成文契约的制约,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借贷活动以产权明晰为基础,以法律条文为保障,借贷合同具有法律效应,贷方与借方的权利与义务都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道德范畴信用和经济范畴信用的联系,而忽视二者的区别。信用有了道德的规范与约束,并不能保证每个人必然诚实守信,再完备的道德体系,若没有外在的强制力作保障也难以避免投机行为。 这就要求在信用领域建立制度化的约束机制, 以法律的强制力作为保障,严惩失信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经济运行中的信用行为,才能充分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普遍存在于现代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最简单的例子是,我们将钱存在银行,我们便与银行形成了一种信用关系,我们是贷方(债权方),银行是借方(债务方)。也正因为此,现代市场经济又被称为信用经济。那么,为什么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么普遍地存在借贷行为,以致债权债务关系无处不在?或者换个角度说,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什么?答案应该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盈余和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
(一) 赤字、盈余与债权债务关系
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可以看到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如居民个人、公司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在其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频繁地进行着货币收支行为。它们中可能有一些是收支相抵,收支平衡,但大多数可能是收大于支,或收小于支。如果把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都称之为单位,那么,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是盈余单位,货币收入小于支出的单位是赤字单位,货币收入等于支出的单位是均衡单位。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广泛地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时,通过信用调剂盈余与赤字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更何况,盈余单位往往不仅拥有债权,也同时负有债务,盈余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权;同样,赤字单位通常在负有债务的同时也拥有债权,赤字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务。从这个角度讲,均衡单位也同时拥有债权和债务,只不过债权与债务相等。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市场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现实经济生活中。
(二) 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和分析,通常会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部门,即个人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易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在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中,五个部门之间有着复杂的信用关系。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通常来说,个人的货币支出以其货币收入为限,而且,为了养老、防病、子女教育、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般还要保有一定的节余。但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一些人人不敷出,发生赤字,尤其是在购买住房需要支付大笔资金时,此时就需要利用信用来调节。当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视角来看,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
企业部门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同时也是货币资金的重要供给者。
一般来说,企业在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货币资金的不足,需要借人。例如,当企业销售出去的商品货款还没有到账时,它可能已经到了需要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的时候;当企业生产的商品销路很好,它想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机器设备时,其自身积累的资金可能不足以支持其扩大经营,等等。同样,企业在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暂时的货币资金的闲置,可以贷出。例如,固定资产更新前提取的折旧基金,利润的积累等等。
但从整体视角看,企业部门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其对货币资金的供给,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政府的货币收支主要是其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形成财政结余;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形成财政赤字。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是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政府发行国债,从外部融人资金。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与赤字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如果在这个时期内,一国来自其他国家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该国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其盈余部分的外汇资金就成为国际间货币借贷的主要供给来源;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其赤字部分的外汇资金需要从其他国家借人。有关国际收支的具体内容本书将在第十三章进行系统的介绍。
5.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在信用关系中,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用媒介。如上所述,从整体来看,个人部门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是货币资金的赤字部门,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之间货币资金的余缺调剂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比如,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聚集盈余部门的货币资金,然后再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货币资金贷放给赤字部门,通过商业银行的媒介活动,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互通了有无。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盈余部门(货币资金供给方)与赤字部门(货币资金需求方)的货币资金余缺调剂可以自己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与此相对应,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构成微观金融活动。
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我们以最典型的间接融资一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一一为例。商业银行通过存款业务吸收盈余单位的货币资金,从而与盈余单位形成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此时商业银行处于债务方;然后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业务将吸收来的货币资金贷放给赤字单位,从而与赤字单位也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此时商业银行处于债权方。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在间接融资中,既扮演债务人角色又扮演债权人角色,介于货币资金供求双方之间,而货币资金供求双方并没有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直接融资则与此不同。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形成了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比如,企业部门作为货币资金的需求者,如果它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向货币资金的盈余者发行债券(债券是政府、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有关债券的内容本书将在第五章金融市场中进行详细介绍)筹集所需资金,则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间直接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如果企业是通过发行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有关股票的内容本书将在第五章金融市场中进行详细介绍)向货币资金的盈余者筹集所需资金,则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间形成了一种所有权关系。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只提供一些相关的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并不与货币资金供求双方形成信用关系。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有优缺点。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①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 一般来说,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资金总是会流向那些经营管理好、产品畅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从而有利于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与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双方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必然增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资金需求者经营活动的关注与监督,在这种外在约束与压力下,资金需求者会更加审慎、努力经营,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③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直接融资中,股票、债券等信用工具的期限通常较长,例如股票没有偿还期限,因此,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可以筹集到长期、稳定的投资资金。④直接融资由于没有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等中间环节,因此,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收益、较高。
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②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与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①灵活便利。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负债业务筹集到大量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资产业务灵活、方便地向不同的货币资金需求者提供各种金额、各种期限的资金支持。②分散投资、安全性高。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慎监管下稳健经营,通过资产负债的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③具有规模经济。金融机构一般都有相当的规模和资金实力,有能力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从事业务,雇佣各种专业人员进行调研分析,可以在一个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调度资金,使交易双方获得低成本的交易服务,享受规模收益的好处。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①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②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这相应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它们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也互相弥补了各自的局限。因此,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必须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重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一直居于主体地位。表2—1显现的1997年至2009年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情况表非常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一) 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1.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即货币资金盈余者不一定拥有良好的投资项目,或者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投资项目的能力,与此同时,拥有良好投资项目的个人或企业又可能缺乏足够的项目启动与运作资金。这种情况下,信用可以调节双方的资金余缺,既让投资项目得到必要的货币资金额,又让货币资金盈余者通过出让资金获得一定的收益。信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的过程,也是资金、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伴随着资金流向效益高、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行业,资源也得到了最优化的配置。
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一个人、一个小企业手中零星的闲置资金可能微不足道,但信用可以积少成多,将众多这些零星的闲置资金聚集成规模庞大的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中,从而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可以将个人手中小额的货币资金集聚成巨额的信贷资金贷放给企业进行投资;企业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小面额的股票和债券也可以聚集规模庞大的货币资金扩张生产。
(二) 信用风险
如上所述,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对信用利用不当,信用规模过度扩张,也会产生信用风险的集聚,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只要有信用活动,就会有信用风险。如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无法偿
还银行贷款;上游生产企业向下游生产企业赊销产品,可能会因下游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滞销而无法收回货款,等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债权债务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这个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的信用关系造成重大的危害。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就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信用风险教育课。
信用风险爆发前必然有一个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信用的普及往往容易造成信用过度,一旦经济主体借贷负担过重,信用风险就会增加,一个偶然的事件也有可能造成拖欠或违约,并引发连锁反映,因此,现代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