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全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阐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第二节在介绍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阐明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具体含义及注意点。第三节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本章重点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2. 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3.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4.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 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 6. 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7. 经济增长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关系  

  第三部分 重点详解


第一节   概 述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经济发展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产出量的增加,而且包括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般经济条件、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情况的改善或变化等的全面进步过程。所以,经济发展是比经济增长涵义更宽广的概念。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经济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核心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因此,从狭义上说;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进步都需要更多的投入来支持,而这更多的投入,归根结底来源于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再次,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又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条件。因为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没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良性变化,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也会受到制约。所以,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着眼于经济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效益的提高,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等等。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国民收入又称为社会净产值,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考虑到对外经济交往因素后提出的一个统计指标。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包括本国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之和 —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第二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 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

     决定一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一)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物质前提。

    生产资料又称物质资本,是指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滩涂、河流等)和一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程的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各种设备、工具以及生产活动正常开展必须具备的其他物质条件(如厂房、道路等)。

    资本是生产资料的货币形态,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来源于积累。

    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二) 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更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是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实际利用程度,具体表现为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它是现实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经济体制是保证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粗放型也叫外延型,是指主要依靠增加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从而实现产出量的增长。集约型也叫内涵型,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产出量的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采用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一般地说,是由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具体包括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包括劳动者的素质)、市场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经济增长方式还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从现有资源的约束条件来说,我国虽地大物博,但按人均量计算却是“地狭物薄”,人均资源严重短缺,不少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有限的资源相对于日益增大的需求变得更加稀缺。因此,在总体上,必须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加强地区、部门、行业发展的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需要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带来新产业、新产品,层出不穷。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经济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与管理水平上的竞争,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及技术含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商品附加值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将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的生产率上来,也是我国在国际交换中摆脱被动,获得更好发展所必需的。再次,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来说,要为全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必须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与效益。

    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决定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要求。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并将长期存在;我国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表现为“低投入,低产出”;我国农业是经不起市场竞争的弱质产业。从上述情况出发,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点可归纳为:(1)农民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以及按市场规律经营农业生产的素质。(2)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创新。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前提下,积极探求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性所带来的势单力薄的弱点,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3)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改革,使农民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得到实惠。(4)需要形成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因素并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基础性因素包括:农业基础实施的建设,农业科技革命,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国家对农业增长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保护的作用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从只注重增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到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上来;(2)从主要依靠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主要依靠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上来;(3)从主要靠大量消耗资源,增加产品数量,转到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各类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来;(4)从投资项目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转到按高效益的经济规模和合理布局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来;(5)从偏重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转到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上来。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一、 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客观存在着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主要有: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比例关系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协调的比例关系是保证经济良性循环、资产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 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一)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物质财富和劳务的增长率。

  (二) 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效益是在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经济效益有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之分。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指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这表现在: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微观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必然带来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最终标准,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能在总体上为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然,两者有时也会发生矛盾。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要以宏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衡量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当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

  (三)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经济效益是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中心和前提。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条件。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即速度本身包含对效益的一定要求,效益本身也体现为一定的速度。但是,两者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完全一致,经济增长速度所反映的是产值、产量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是劳动投入与有用劳动成果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经济增长速度既可以建立在节约劳动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劳动的过多耗费的基础之上。如果劳动投入增长的幅度大于产量、产值增长的幅度,即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经济效益在事实上却是下降的。如果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积压在仓库里,造成严重浪费,也就没有经济效益,生产越多,浪费越大,效益越低。我们要求的速度应该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提高资本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即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

  三、 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

     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通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获得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最大效率,从而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条件。

    (1)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增长;(2)在我国经济高增长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我们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3)环境及资源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习题讲解:
     多项选择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① 两者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一致的 ② 经济发展的含义比经济增长更宽广 ③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④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⑤ 有时会出现经济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②③④⑤

    2.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意味着( )
      ① 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应以集约型为主 ② 要彻底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③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
      ④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变之中     ⑤ 各地区、各部门、各产业的经济增长都要向集约型转变
 
『正确答案』①③

    3.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 )
      ① 两者是对立的 ②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③ 微观效益好必然带来宏观效益好 ④ 宏观效益是微观效益的前提和最终标准 ⑤ 微观效益必须服从宏观效益
 
『正确答案』②④⑤

   四、 本章小结

   注意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等几组概念。 重点掌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内涵,以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