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二节   成本与收益

  一、 成本

 (一) 成本与机会成本

  1. 成本

  成本即生产费用,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支出,是使用各种生产的数量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乘积的总和。

  2. 机会成本

 (二) 成本的种类

  1. 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生产要素时,生产者根据合同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费用。

  隐性成本是指生产者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形式上是没有形成合同规定支付报酬的义务而实际上必须支付的要素使用费用。

  2. 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

  会计成本是生产者在经营活动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一种成本概念,是指生产者在会计册上反映的在生产过程中按现行市场价格已经直接支付的,或有义务在某个未来时期必须支付的一切费用,一般是指显性成本。

  经济成本是指生产者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与会计成本是不同的概念。

  3.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生产者为不能调整的固定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全部费用。

  可变成本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生产者为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全部费用。

  4.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是指个别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支付的一一切费用,既包括按市场价格支付的全部费用,即会计成本,还包括生产者本人因付出资金、土地、劳动而应获得的报酬,即隐性成本。

  将私人成本和社会外在成本加总后再减去社会外在利益就是所谓的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社会外在成本—社会外在利益

  5. 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成本是指生产者生产某特定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需要的成本总额,包括两个部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个单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即: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

  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生产者增加一单位产品或劳务的生产而增加的成本,也就是最后一单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即:

  边际成本=总成本的增量/产量的增量

 (三) 短期和长期分析

  成本分析中经常用到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不能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

  长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能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由于全部生产要素都能调整,所以,在长期条件下,生产者的固定成本为零。

  成本分析中经常用到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不能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长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能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对于不同的行业,短期和长期所时间是不同的。对于手工作业较多的行业,可能几天就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对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就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成本分析中,短期和长期不是按时间的长短,而是按生产要素的调整范围来划分的。



  二、 收益

  (一) 收益的含义 收益是指生产者销售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收入。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总收益是指生产者生产并销售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收入总额或销售的全部收入。

   总收益=平均收益*销售量

      =单位产品或劳务的平均售价*销售量

   平均收益是指生产者生产并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时,从每单位产品或劳务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即平均每单位产品或劳务的售价。

   平均收益=总收益/销售量=平均每单位产品或劳务的售价

   边际收益是指生产者增加生产并销售一单位产品或劳务而获得的总收益的增量,即最后一单位产品或劳务的售价。

   边际收益=总收益增量/销售量增量

  (二) 总收益与需求弹性

   由于总收益等于产品或劳务的价格乘以销售量,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引起销售量的变动。所以,当需求弹性不同时,总收益的变动也不相同。

   当需求弹性大于1,即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

   当需求弹性小于1,即缺乏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由此可见,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一般不宜采用提价销售的策略,而对于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适当提高价格是可以增加收益的。生产者要想正确地制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来增加总收益,就必须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弹性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也必须考虑需求弹性。税收可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部分,政府的税收政策(尤其是流转税)会影响到生产者的总收益和消费者的总支出。如需求弹性较小,税收负担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影响消费者的总支出;反之,需求弹性较大,税收负担主要由生产者承担,影响生产者的总收益。

  
 
第三节   生产者决策


   一、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同等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点的轨迹。

   等产量曲线又被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点:

   1. 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假如某生产者希望少用资本,就必须多使用劳动;少用劳动,就必须多使用资本,这样才能生产同一水平的产量。

   2. 假定产量可以无限细分,则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反之,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低。

   3.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可能相交。

   4.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步减少。

   所谓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劳动替代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边际技术替代率=资本的变化量/劳动的变化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的边际产量

   随着劳动替代资本过程的进行,劳动数量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必然呈现递减趋势;而资本投入量越少,资本的边际产量(表现为每减少一单位资本投入量所减少的产量)就越来越增加。这样,在劳动替代资本过程中,边际技术替代率就同劳动的边际产量成正比,同资本的边际产量成反比。

   总之,劳动替代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是由技术因素所决定的普遍规律,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作用,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二)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表示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以一定量的成本支出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数量组合。这些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就是等成本线。

   图7-4可以看出,等成本线的位置取决于生产者预算支出的总成本,而等成本线的斜率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增加预算总支出,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劳动和资本,等成本线就向右上方移动。如果总预算支出既定,而劳动或资本的价格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则等成本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劳动的价格相对于资本的价格更高了,则等成本线的斜率就会增大;反之,等成本线就会更平坦些。


   在这里 PL 代表劳动力 L 的价格,PK 代表资本 K 的价格,C 代表总成本。

  (三)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量的某种产品可以通过相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出来。在生产等量产品可以有劳动和资本的多种数量组合的条件下,究竟是选择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还是选择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呢?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可以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来说明。在同一坐标上寻找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相切点,就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如图7-5、7-6所示)

   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才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它表明,在既定成本下,可以使产量达到最高;或者在既定产量下,可以使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时,切点便处于一个使生产者满意的状态,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了生产要素的优组合。因此,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资源最优配置完全是一致的、统一的。

   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相切,即两者的斜率相等。根据数学知识可推导: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用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表示。而等成本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这样,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可以表述为:在总成本既定的前提下,使得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都相等,即:

   劳动的边际产量/劳动的价格=资本的边际产量/资本的价格

   二、 利润最大化

   (一) 生产者的目标

    生产者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利润或者说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一,“令人满意”的行为假定。

    第二,销售额最大化假设。

    第三,生产者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如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参与资助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保持一种满意的财务状况、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等。实际上,这些目标和最大利润是不能分开的。

   (二)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只要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就算生产者获得了最大利润;二是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判断实现最大利润的产量。这两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方法二常常作为经济分析中考察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边际收益是指生产者增加一单位产品或劳务的生产而增加的收益,而边际成本是指生产者增加一单位产品或劳务的生产而增加的成本。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继续增加一单位产量就会使总收益的增量大于总成本的增量,于是利润增加。既然增加产量有利于增加利润,生产者就不会满足于原有紛的产量水平,而要设法继续增加要素投入,增加产出。反之,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继续增加一单位产量就会使总收益的增量小于总成本的增量,使总利润减少。这时,只有减少产量,才能使利润增加,直到使产量减少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为止。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能使生产者的利润达到最大。这时,生产者已经把能够赚到的利润都赚到了,达到了在现有资源投入和技术条件下所可能实现的最大利润
     


  重点习题讲解:
    填空题/选择题
    1.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可能得到的(  )。   
 
『正确答案』最大收益。

    2.采用( )能够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用于最佳途径,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决策者进行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因素。
      ①. 机会成本 ②. 会计成本 ③. 固定成本 ④. 可变成本
 
『正确答案』

    3.假定需求表中D1、D2、D3、D4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2.3、0.40、1.27、0.77, 下列哪种情况在价格提高后将导致总收益的增加?( )
     ① D1和D2 ② D3和D4 ③ D2和D4 ④ 仅D1
 
『正确答案』②④

    4.如果需求完全无弹性,课税将( )
     ①全部向销售者征收 ② 大部分向销售者征收 ③ 全部向消费者征收 ④ 大部分向消费者征收
 
『正确答案』

   多项选择题
    1.假定需求表中D1、D2、D3、D4、D5,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2.O、O.4、1.2、0.7和 1.0,下列哪种情况在价格提高后将导致总收益的增加?( )
    ① D1 ② D2 ③ D3 ④ D4 ⑤ D5
 
『正确答案』②④
    
   四、 本章小结

   生产者是指市场经济中为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农户,也可以是一个跨国公司。生产者最普遍的动机是追求最大利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生产、成本、收益、利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生产者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去赢得最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