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增强讲座效果,网校特将讲义中的例题答案隐藏。您也可进行重新设置:>> 显示答案 >> 隐藏答案

  第一部分 考情分析

  本章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解释了资源配置的含义及其合理性问题,分析比较了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的利弊,并充分肯定了市场是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章有两节内容。第一节: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主要分析、介绍了资源配置的含义、方式和作用及市场经济的含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以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

  第二部分 本章重点

  1. 资源配置的含义 2.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3.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4.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 5.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部分 重点详解


第一节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一、 资源配置的含义

     (一) 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一、 资源配置的含义

    (一) 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1. 资源的含义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可以分为自由资源和经济资源: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河流、森林、矿藏等。第二类是人力资源,如人的智力和体力等。第三类是人工制造的生产设备,如厂房、机器、工具等。世界上的资源绝大部分是经济资源。

     2. 资源的特征

     资源的特征:(1)稀缺性 它是指生产产品的资源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一是由于人们需要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二是由于资源的稀有。

            (2)多用性。这是指同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

    (二) 资源配置的含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以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解决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第二,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

    (三)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及其判断

     1.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一是资源应该用于生产人们最需要的东西;二是资源应该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资源的利用效率,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增长、经济发展的快慢,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制度的前途和命运。

     2. 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断: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2) 机会成本 从资源配置和生产角度讲,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叫做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二、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一) 计划配置方式

    1. 计划配置方式的含义和条件

    所谓计划配置,就是政府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分配资源。

    要想有好的效果,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 产权统一假定

    (2) 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3) 完全信息假定

    2. 计划配置的利弊

    (1) 经济主体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下。

    (2) 条块分割,破坏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3) 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严重。

   (二) 市场配置方式

     1. 市场配置方式的含义和条件 所谓市场配置方式,就是由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来配置资源。

     应当具备的两个条件:(1)人人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实行完全竞争。(2)价格充分灵敏,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2. 市场是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其特点是:(1)自动调节。所谓自动调节,就是市场本身就具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不需要人的推动。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市场一种内生的、潜在的力量。它不需要任何成本,或者成本很小。

          (2)利益调节。利益调节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因为它符合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当人们正当的经济利益得到了实现,就会有较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给经济带来无穷的活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一) 市场经济的含义

    1.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是在各经济主体分散决策的基础上,通过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信号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和体制。

    (1) 调节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是通过如下过程进行的: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益结构改变而引起竞争→生产规模扩大→供求相对平衡,再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益结构改变而引起竞争→生产规模缩小→供求相对平衡

    (2) 信息导向功能。它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向企业提供信息。

    (3) 刺激功能。刺激各个生产者竞相改进生产方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4) 奖优罚劣功能。市场经济的运行,首先要为每一个参与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个前提下,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竞争中的胜利者获得较多的利益,而失败者则自己承担相应的损失和责任。

    2.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指:(l)它们所反应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它们遵循的规律是共同的,都是价值规律。(3)它们的市场客体都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功能。它们的市场主体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4)它们都要体现自由竞争的原则。二者的区别是:(1)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3)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4)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商品经济。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1. 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到19世纪中叶。特点是自由竞争,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

    2. 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开始于19世纪末,逐步完善于20世纪的30年代,二次大战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资源配置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和干预,利用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力量,对市场实施补充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国家或政府干预代替了原来的国家和政府不干预。

   (三)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市场性 即市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市场活动,都价格为信号进行运转。

    2. 自主性 即市场主体具有独立自主性。

    3. 竞争性 即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都是竞争的关系。

    4. 开放性 一是指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开放,以打破地区行政封锁和市场分割,造就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二是指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使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5. 法制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督体系基础上的,所有经济活动必须依照一整套科学而规范的市场规则来进行。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

   (一) 市场经济的属性

      市场经济为中性属性,它不是哪种社会制度的专利。

      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或一种经济体制,与特定的制度、社会形式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使资源由效率低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业合理流动。这样,可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地理条件优势、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在此基础上,才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2) 真正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3) 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国目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国民财富积累很少,贫困人口仍然很多,从全社会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一个很低的层次。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 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我国要发展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走国际化道路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投融资、国际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文化交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我国较好地利用了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趋势正日益明显。 
     
  重点习题讲解:

  多项选择题:

  1.市场经济的激励方式以( ) 为主。
  1) 强制 2) 劝说 3) 交换 4) 刺激   
 
『正确答案』

  四、 本章小结

  本章是全书的基础内容。掌握该章内容,有助于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与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读者了解的主要内容是:

  1.资源配置的含义、方式;

  2.市场经济的含义、发程和基本特征;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本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分析,其中每一方面的内容都要在其他有关章节中专门介绍,因此,学习本章时要注意同其他章节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义市场经济理论。